摘 要 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是唯物史观一般原理的具体展开,但学界较为忽视。诸如世界历史的产生和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必然性,特别是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纵横向统一性内在逻辑的揭示,都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关;同时,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研究还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 纵横向统一性国家及其关系
该文发表于《科学社会主义》杂志2012年第1期。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1年]规划项目“和谐世界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和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和谐世界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的阶段成果。
人类社会系统的演变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的统一。人类文明的纵横向统一发展,特别是横向融合一体化实质上即是文明发展程度殊异的国家间相互影响所推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从国家层次探讨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而且要从人类社会系统整体的角度进一步考察不同国家社会基本矛盾间的关系。因此,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就成为唯物史观研究中不容忽视与亟待加强的问题。注重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以及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载体的国家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视角。
一、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是指在人类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演变突破国家子系统的空间范围,在国际层次形成了不同国家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正是由于文明的发展是以国家为载体的时空变化过程,是以国家为子系统的不断融合从而系统整体性逐渐增强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诚然,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并未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这个概念,但它无疑是唯物史观的内在体现,特别是世界历史思想即是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具体阐述。例如,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表现在社会形态的量变中,“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于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矛盾。”①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也必然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中,“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如果现在英国或法国的工人获得解放,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一切国家的革命,这种革命迟早会使这些国家的工人也获得解放。”②而且,世界历史思想还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中的决定作用。因为资本主义“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造成发达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③
不言而喻,指出世界历史的产生,甚至社会形态的跳跃转型深刻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内在逻辑是较好理解的,尽管学界明确提出并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较为少见。但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却并不局限于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问题,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与社会基本矛盾共存,它贯穿于国家或社会基本矛盾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的始终,并由此成为我们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难以绕开的问题。我们不能局限于在国家内部考察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大体说来,由于人类系统是由国家子系统构成的,对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一要注意到社会基本矛盾演变的复杂性,应考察社会基本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而非封闭单一的国家内部的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二要明确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的层次性,即国家内部社会基本矛盾与国际化社会基本矛盾的异同。系统的整体性特点表明,国家内部的社会基本矛盾与国际化的社会基本矛盾二者存在深刻的区别。三要探讨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系统演变的当代特点与趋势,即关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问题。四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的把握,还应进一步重视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载体的国家现象,深化对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等等。
二、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价值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并非是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简单运用到国际关系中。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的统一,从国家内部认识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较易偏重社会形态演变的纵向层次更替,由此忽视社会形态演变的横向融合一体化。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不但影响着社会形态的纵向层次更替,同样也制约着社会形态的横向融合一体化。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国际化是人类文明纵横向统一发展的逻辑基础,二者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式。事实上,社会形态无论是纵向层次更替,还是横向融合一体化,都不能回避对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的探讨。深入具体地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同时注重对国家及其关系的再认识,无疑有利于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
(一)人类系统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
人类系统的国家及其关系结构表明,社会形态的纵向层次更替中,必然还存在横向融合一体化的演变过程。学界对人类系统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重视不够,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揭示出人类系统发展纵横向统一性的客观性。
事实上,唯物史观重视社会形态的纵向演变,也肯定文明发展中的横向融合一体化。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曾对马克思关于文明共同体间相互作用的思想作过以下概括:“整个历史,除非常古老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时期以外,是在不同部落和共同体之间,然后是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冲突的基础上发展的。……例如内部困难常常促使某个国家参加外部冲突;有时则相反,外部冲突影响着内部关系的改变。”④世界历史思想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系统的纵横向统一发展根源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
因此,纵向演进与横向融合一体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依次更替,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国内变革,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后者则是文明的融合与整体性的增强,各地区由相互封闭到逐步开放的一体化过程,具有地缘-利益性质的国家间的竞争合作与借鉴融合是基本方式,二者相互促进。人类文明的纵横向统一发展,特别是横向融合一体化实质上即是国家间的竞争合作与借鉴融合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过程。
一方面,纵向演进是横向融合的基础,纵向演进所达到的阶段,主要反映着社会形态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水平和层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农业社会阶段,曾发生过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三次大规模冲突。虽然这三次大规模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对于文明的横向融合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农业文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水平,未能改变文明发展的封闭性。只有当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即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以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方掀开世界历史的序幕。因此,人类社会形态或社会基本矛盾的纵向演进,制约着自身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全球化的横向融合。
另一方面,横向融合是纵向演进的标志,横向融合与一定阶段的纵向演进相适应,往往能促进纵向演进,主要体现出文明横向融合一体化的程度影响着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规模和广度。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它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演进必然迟滞。埃及文明由于过于纯洁,实际上早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驱逐的时候就已经死亡,未能在与游牧民族的“文化杂交”中发生形态嬗变。⑤在世界历史时代,横向融合对纵向演进的影响尤其突出。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使世界各地区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文明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农业的瓦解以及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
(二)肯定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须深化对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
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逻辑展开,深刻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重要视角。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不是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简单的照搬到国际社会,而是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由国家关系构成的人类系统中深刻把握种种同质和异质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只有深化对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才能切实突破单纯从国家内部考察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局限。
首先,深化对国家的认识。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主要存在于国家之中,但也进一步表现为统治阶级国际竞争的工具。伊.沃勒斯坦认为,国家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与那个国家的所有者-生产者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作用是相适应的。这些所有者-生产者要求国家帮助他们榨取超过他们在其他方面所能榨取到的较大的剩余价值比率。事实上,国家政策能直接帮助所有者-生产者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国家的军事实力能够影响国际经济竞争,等等。⑥
但从人类系统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她是以区域性文明共同体或国家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是社会内部阶级分化的产物,显然也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空间拓展及其不平衡性有关,具有地缘-利益共同体性。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表明,它是文明存在与发展完整独立的载体。因此,国家同时又具有公共性。国家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她具有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职能。⑦阶级是人的社会性的主体特征,属于国家结构内部的经济范畴,主要体现为社会分工,生产方式的演变决定其存亡;国家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客观形式,反映区域性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通过政治整合所产生的地缘-利益共同体,其生灭取决于人类文明的融合与一体化演变,因而存在也更为漫长。因此,国家的一般职能,对内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统一;对外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从而通过借鉴融汇,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二者相互统一。
国家的公共性肯定国家主权的客观性,阶级利益通过国家实现,不存在超国家的阶级。全球化既弱化国家主权,也加强国家权力。它导致国内矛盾国际化、国际矛盾国内化,要求国家有能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驾驭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维护自身主权、生存权、发展权和安全权。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日益成熟,深刻表明无产阶级的国家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民族国家独立完成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将长期和平共存,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辩证统一。因此,邓小平肯定国家利益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观。他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⑧
其次,深化对国家关系的认识。国家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国家关系较阶级斗争更为复杂,应区分国内阶级斗争与国际国家关系的不同作用。国家关系本质上是不同社会共同体间的关系,即竞争合作与借鉴融合的统一。
竞争合作。国家间的合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国家是人类协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高级社会形式。文明的发展本质是社会整体性的不断增强,从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逐步提高,国家关系无疑是人类不断融合和走向一体化重大杠杆。国家间的合作深刻揭示出人类共同利益的客观存在,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维系与深化有赖于国家关系的进步。但是,国家间的竞争同样具有必然性。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产生了发展程度不同和各具特点的文明共同体,即作为个体存在形式和利益载体的社会政治组织,决定了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至上性,而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求的相对有限性,导致不同区域文明或国家间利益的竞争。
借鉴创新。国家间的竞争合作不断推动着文明的借鉴创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区域性国家为主体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间的阶梯结构。先进文明或国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竞争的根本作用,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究其原因,在于每一种文明模式的产生都是特定内外部条件的产物,是继承和借鉴中的创新发展,既有其内在的价值也必然存在自身的局限,不存在任何超历史的文明形态。正是由于文明发展的阶梯性,使后进民族通过竞争合作与借鉴创新并最终实现超越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尽管竞争中,落后的“蛮族”消灭了古典文明,但“文明”却以基督教的形式传播给“蛮族”。⑨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涵盖了过去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环境观,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新世界观,深刻揭示出国家间竞争合作与借鉴创新的内在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国家及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这个母系统中,不同社会基本矛盾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本质上体现的是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载体的国家间竞争合作与借鉴创新。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16、234、773页。
④[意]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⑤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⑥[美]伊.沃勒斯坦,吕丹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247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⑨钱乘旦主编:《欧洲文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