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原理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论坛
道德状况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道德风气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反映。如何看待当前的道德状况,涉及到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成就,如何看待市场经济道路选择等根本性问题。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问题、路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致辞。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室主任习五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副主任余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春华作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主任胡乐明主持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致辞。
侯惠勤说,思想政治学科是一个重要的、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学科边界不明显的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科的支撑点,加强学科的学术和理论建设。侯惠勤认为,当今社会遇到的很多思想政治问题,都和人性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人性创造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人性。人性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它要受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因此只能起抽象的作用,不能起现实的、历史的作用。但是,人性如果能正确定位,那它对于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矛盾以及道德熏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性与现实的社会矛盾可以处于良性作用中,可以把社会的发展、人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侯惠勤强调,人性往往集中表现在阶级性上,它不是通过个人的良知来表达,而是通过先进阶级的阶级性来表达。不能因为讲人性而排斥阶级性,讲人性与讲阶级性要统一起来。
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教授对这种“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予以反驳。一段时期以来,在有关道德教育的论述中发出一种声音,认为我国教育方针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定,是“德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现,他们要求道德教育不得具有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性质,要求我国道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分离,而应该与国际“接轨”。他认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归根到底是从人们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当代13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道德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既因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而具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又因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具有价值立场,因而具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现实的可行性。主张实行超越一切社会制度属性和阶级属性的“中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非科学的观点,是基于错误的历史观和道德理论,只能导致削弱和破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田心铭指出,在关于道德教育的不同观点分歧的背后,是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的分歧。道德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基本结论。而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所表现的,是离开具体社会形态,从“一般社会”出发去观察社会现象,从“一般人性”出发去观察人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指出,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出发点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利益矛盾,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其实质就是思想舆论和行为规范上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制约市场规则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还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建设来支撑和保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教育研究》主编彭庆红在发言中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赞同当前的“道德危机论”。“道德危机论”一旦盛行,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是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提升,是老百姓恐惧担忧以及生活成本的增加,是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道德建设成就的否定,是对广大一线德育工作者多年来工作业绩的否定,使后续道德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评价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必须肯定道德发展主流的积极健康,同时承认在特殊时段,一些领域、一些群体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当前社会道德问题需要下猛药、重点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余斌认为,以德治国要先治法,正是由于今天的法治与德治存在冲突的一面,才导致一些人做出有违我国传统道德的行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使法律条款符合建立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从而“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有秩序的进行,保障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和合法权益。”
习五一认为,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引导宗教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而社会上留传的所谓的“宗教道德救世说”,旨在推崇宗教道德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导话语,我们必须大声质疑这种文化传教的声音。
李春华认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道德之坡”,既不是古代的封建主义道德,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更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德,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承接民族优秀的传统和人类文明的道德体系,它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具体地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里。我们道德建设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理论体系与道德现实的统一。
与会专家学者从道德评价标准、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及其重大意义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危机”,我们不能否认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但要以一种更客观、全面、辩证的视角去看待它们。总的来说,我国的道德建设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核心,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道德教育实际相结合。道德的非自发性、超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今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胡乐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从道德评价标准、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极其重大意义展开深入研讨,体现了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理论自觉与责任担当,对于推进当前我国道德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马研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梁海峰博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