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学科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学科前沿>>正文
      
李少斐: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世界化形态诉求
来自:中国改革论坛         发布日期:2014/02/12   点击量

   “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下称“三化”)意味着要在现时代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理论道路继续前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注入新的内在动力。当前,在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其“三化”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还缺乏保持马克思主义世界性学说形态的理论自觉,具体表现为理论现代性转换不够、理论原创性不足以及对已进入实践领域的全球性新问题的解释力不够有力等。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廓清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世界化”形态诉求,揭示其作为世界化学说形态的理论发展路向所在。

  一、“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共享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①在各种不同民族文化中扎下了根,其原因在于它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视野、眼光是世界性的,它的使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其研究视线内不仅有英、法、德、俄等欧洲国家,也有美洲甚至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它的理论世界囊括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它把促进“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终极价值诉求。

  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都是在一定民族和国家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但无论从理论形态还是从实践样式看,都是通过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都未受“地域性思维方式”的局限。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尽管“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②马克思主义已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理论创新成果,但就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意义而言,它们并不仅仅是一国经验、仅仅是地域性知识,其理论和实践影响力更没有囿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之内,而是继续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开放性理论品格。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成功运用于一个民族国家,无不是在“世界历史”语境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主题进行的,无不是在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形态诉求贯通于各民族的革命、建设具体实践中,体现于社会主义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大趋势中,看到人类个体解放和共产主义诞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自身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狭窄的民族历史必然让位于广阔的“世界历史”,整个世界将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已成为现实。普遍交往使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先进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发展,而且目前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还在日益拓展和加深中。现代世界的这一基本特征不仅决定了每个民族不能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不能在自我封闭的历史环境中生存,都必须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决定了共产主义事业必然是超越国家界限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共产主义事业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所以,融于“世界历史”大趋势的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必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刻的世界化过程,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形态诉求。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在积极把握和回应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主题和潮流中,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   

  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实践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品格,强烈表达着解放全人类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全人类性价值诉求。事实上,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持续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新格局,而且正在探索出一条完全新型的具有世界性文明价值和进步意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的成功经验无疑可推广到世界范围内经受实践检验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孤立的环境里发展,且不说昔日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就是今天所面对的“中国问题”,实质上也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时代性问题、世界性问题,因为在一个已经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大步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对于“中国问题”,也不能不放到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格局中来认识和解决。中国需要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应对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而“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创新实践的,不会也不可能妨碍它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拓展自己的世界视野,它不会成为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理论,相反,它应该是国际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势必跳出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狭隘研究视野,理论研究势必从全球视角和“世界尺度”来考察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发现其共同性和规律性,进一步揭示世界历史发展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一致进程和趋势,科学把握世界历史的总的进程,从而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新形态。

  二、“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

  马克思主义是应时代需要而诞生的,是以时代性问题为对象的。任何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彰显时代精神,肩负时代使命、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时代变化。历史在不断发展前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无止境,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学说地位,就必须紧贴时代变迁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声,关注时代主题的转换,勇立时代和历史的潮头,继往开来。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仍然需要继续科学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解决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只有面向现实卓有成效地探索回答全球化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获得创造性发展。

  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线和脉络应该就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解决,即解决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问题,回答已经进入实践视野的课题,在科学回答时代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就不断丰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根据当时工人运动的进程和发展状况,不断作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当今的现实生活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19世纪中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人类的文明形态、人们的生存方式,还是社会思潮,几乎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都受到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广泛深刻影响。人类物质技术发展的无限光明前景,正在为新的未来社会的到来孕育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整认知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类思维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形成新思想、新论断和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新条件,从而也为我们开辟出更加符合和适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新实践道路,展现出新的广阔前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需要深刻总结当代世界发展新经验,概括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新规律,要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时代发展主题和时代发展的最新特征有全面深刻准确的把握,要科学判断和解释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传统性安全和非传统性安全等问题,要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不公正待遇,在资源和资金等方面遭受剥削的问题做出有力反应,为人类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提供设计更优的方案,还要深入总结反思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它前途和命运做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回答。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向所在。   

  三、“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世界化新形态培育的文化沃土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是“人类知识的总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作为一种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同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道前进的,并根据人类社会进步要求与形势发展需要改变自己的发展形态,不断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可能具有能为全人类所传承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早就指出,在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全人类公共的财产,自然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所借鉴。列宁曾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直到生命的晚年还在始终注意跟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当作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承接、融会人类优秀文明发展新成果应该是没有国别、民族和时代界限的,正如列宁所说:“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④从事实上看,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的各个发展阶段,它每一个划时代理论成果无不从各门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没有也不可能离开过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大道,不可能割断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与其它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如,科学发展观就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吸纳了现代西方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思想元素,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各个学派中一切有价值甚至是点滴的合理思想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相反,它总是认真继承和汲取。

  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加大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文化思想理论的对话交流甚至交锋的力度,通过必要的思想斗争,让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站在人类思想理论的前沿和高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挑战,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经过与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等理论流派的论战和斗争,才变得“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可谓“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⑤。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与各种理论的交锋斗争才获得了大发展。目前,全球化开放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大交融、大活跃、大碰撞无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获取源源不断思想资料来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条件。我们要珍惜利用这一机遇,始终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自己理论发展的文化沃土,让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始终立足于新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之上,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永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形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