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学科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学科前沿>>正文
      
华炳啸: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是新改革时代主题
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         发布日期:2014/01/18   点击量

——在第三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农历的马年即将到来,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是又一个甲子年,我们相信这个甲子年不会再是甲午海战时“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挨打被动、滑向动荡深渊的时代,而期待着迎来一个万马奔腾、龙马精神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改革时代。“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就是新改革时代的时代主题。
  在年底异常繁忙的时节,诸位师友推掉很多重要的事务,在百忙之中不远千里从祖国各地相聚在汉唐胜地、13朝古都——西安,很不容易。从西北方向的兰州大学,东北方向的东北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东南方向的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华南地区的广东财大、广东社科院,华中地区的武汉大学,等等,可以说来自东西南北中,既有白发苍苍、享誉学界、七八十岁高龄的权威学者,也有一大批来自政治学、宪法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的青年新锐,参会学者结构合理,很有代表性,是一个很好的研讨平台。这其中包括我们《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编委会的10位编委和9位执行编辑。《周易·乾》中有一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在这新改革的时代,诸位师友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了探寻宪政与社会主义结合之道,从东西南北汇聚到这有着数千年历史沉淀的钟鼓楼广场坐而论道,钟鼓相和,砥砺学问,不亦说乎!
  陕西是中国制度文明的摇篮,3100多年前在陕西孕育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文明——周礼,2200多年前又在陕西孕育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制度文明——秦制,其后又在陕西历经汉唐盛世的不断改进,这套皇权中央集权制度文明曾在世界长期居于先进行列。毛泽东曾指出“百代都行秦政制”,实际上秦制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北宋张载在陕西开创了关学学派,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秋名句,延续了陕西人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精神。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延安孕育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代表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制度文明蓝图,也代表着人民获得自由解放的前进方向,并由此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夺取了政权。今天,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时代进步的新要求与中国人民的新期待,以及在陕西黄土地上孕育了20余年破土而出、伸展枝叶的宪政社会主义学理,正在为支撑和推动新改革时代的“思想中国”之崛起而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光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陕西人也具有着陕西人典型的厚重大气、厚积薄发、谋定后动、勇于创制的精神,理应接续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建国理想,创制立宪,再造共和,担当起“为万世开宪治”的历史使命,开创社会主义宪政文明,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担负着为二十大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打造宪政“紧箍咒”的历史使命。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天然地倾向于权力集中,其制度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权力整合效能突出,但弊端也恰在于此。给社会主义套上“宪政”,就如同给孙猴子戴上紧箍咒,使曾经无法无天的孙猴子只能一心一意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也足以使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从此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守护人民在宪政道路上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民主权利与政治安全。可以说,赋予宪法伟力,让宪政良性运转起来是未来十年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以政策竞争替代政党竞争,实现“治权为民所赋”,给人民以选择的权利,走中国特色的复合民主发展道路,是未来十年中国改革的理想路径。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改革只有彻底才能赢得人心。康有为曾有一句名言:“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就中国当前的形势及发展趋势而言,政治改革必须彻底、系统、精准、到位,要善于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善于看准问题、扎实准备,善于抓住时机、果敢推进,善于快刀斩乱麻、及时确立宪政运行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跑赢革命,改革才能赢得人心。
  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的“施政梦想”就是在任期内大刀阔斧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法治建设,通过全面改革构建起巩固的宪治秩序,从而为万世开宪治。我曾在2012年12月17日《经济导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即《为万世开宪治》。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以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国家制度转型,依宪治国理政,为万世开宪治,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十年的历史使命,也是执政党所推动的改革开放事业成败荣辱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第三个‘三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曲折、造就大国;在第二个三十年,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道路,开放经济、富国富民;今天,历史再次到了关键时刻,进入了一个以社会政治领域改革为重点和难点的新改革时期,习近平团队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开创社会主义宪治道路的历史重任,创新制度、依宪治国,为未来三十年开放政治、民治民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制度基础,真正展现我们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制度自觉。”文末则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加速持续的深刻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和风险挑战,面对邓小平提出的不容再拖延的最后时间表,面对日益强化的倒逼机制与抗争力量,面对不以领导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与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只能背水一战,攻坚克难,实现思想新解放、理论新发展、改革新开拓、制度新突破。”总之,把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权力关进宪制的笼子,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正是新改革时代的要求。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是新改革时代的第一个行动纲领,那么习总书记的这篇讲话则正是新改革时代的宣言书。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重温了邓小平的“制度改革预言”,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也就是说,在习近平总书记交棒的2022年之前,执政党必须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国家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期能真正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宪政制度优越性,从而让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我们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人民民主的宪政制度,并从根本上逐步确立起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确立首先需要具有学理自洽且拥有自信底气的理论创新成果来作为先导,而始终致力于探索宪政与社会主义结合之道的宪社学派,在立足中国国情、破解中国问题、开创中国学派、服务中国改革的学术道路上理应守正出奇、大有作为。
  习近平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那么解放思想就是前提,是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就难以形成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条件。解放思想,首先要保障学术自由,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思想中国”的崛起。只有在解放思想的条件下,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理念)的思想活力、阐释力与吸纳整合能力才能在思想激荡与交融中获得提升。
  习近平强调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切实体现在创新的制度安排中,体现在独立司法、公正司法的案例实践中,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民主路线中。
  习近平指出,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也即从超越左右、超越阶层、超越多元利益的公意立场、公意原则出发促进共识、整合共同体利益,以公意导向为指引谋划改革、制订政策。公意即人民的意志、共同体的意志。人民力量是最根本的力量,人民主体就是共和国的主体,人民利益就是执政党的利益。从宪法意义上看,被依法剥夺公民政治权利以及尚未获得公民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属于行使“人民主权”之“人民主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民即享有公民政治权利的公民共同体,而属于人民自治的社会即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人民在宪治秩序之中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展现社会活力的社会政治场域。人民所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权利,首先就体现在每一位公民所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权利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改革时代的序幕之后,是从容奏响的韵味悠远的序曲。我相信,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将有可能创造出一个薪火相传而焕然一新的宪治中国。而当代的宪社学派学人,不仅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坚定支持者,更是宪治中国梦的理论探索者与中国学术的开创者。
  各位同仁,以上观点可以说是基于我的政治立场与良好愿景的一种积极性解读。但从冷静客观理性的学术立场来审视,我们又不得不警惕自身的规范冲动,防范自己被热情或偏见遮蔽而看不到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坐在钟鼓楼广场共同思考中国的未来走向及其现代化路径之时,我们既能感受到周礼教化天下的庄重与没落,感受到秦制“焚书坑儒”的强权与恐惧,也能重温汉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回首延河边上的纯朴与梦想。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改革命运具有不确定性与现实存在的风险。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转型中的社会政治场域与新制度试验场。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关系网络中力的构型,各种惯习及其力量在拉扯争夺着中国车马的缰绳,从理论上看,尘埃尚未落定,一切皆有可能。在我经历了2013年的洗礼之后,我越来越认识到,虽然理想与现实相互激荡,规范性构建与实证性过程双向构造,但学术思想不能建立在愿望与成见之中,意识形态、信仰或家国情怀再炽热也不能决定学术思想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马年正翩翩而来,当我们准备骑上马背、放开缰绳、纵情驰骋学术领地的时刻,是否也该放下包袱、静思默想,为自己确立底线思维与问题意识,形成开放胸怀与比较视野?我认为,作为宪社学派的学者,我们理应守护学术信念,坚持“在学治学”,无论风向怎么变换,都要坚持研究我们的核心命题——即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并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首先是宪政社会主义的研究者而非新政治理念的推销员。在探索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有宪政、无社会主义,或者是有社会主义、无宪政的情况,都将是我们宪社学人的失败。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宪政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没有宪政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要对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转型的初始条件与治理现代化的艰巨性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冷峻的观察分析。从这一起点出发,我们将努力推动宪社学派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围绕“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主线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在大历史观与比较视野中着力凸显中国问题意识、破解转型改革难题,力争形成一批足以和国际学界对话并能为思想史所关注的学术精品。也正因此,我们这一届年会把“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作为研讨主题,把“探索和开创宪政社会主义研究新范式”作为重点,力图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深化对宪政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认识。
  各位师友,从事学术志业,信仰与信念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仰与信念也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个有信仰、有信念、肯付出、肯担当的学人,我们如果能进一步静下心来,放稳脚步,仰望完星空,又不忘看清脚下的路,那么我相信,我们宪社学派经过未来5至10年的凝聚、积蓄与融合,一定能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力争成为中国学术、中国思想走向世界的不可忽视的学术思想劲旅。这就是我矢志不渝的“学术中国梦”!希望能和诸位共圆梦想,无愧于这个时代。

来源: 求是理论网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