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季正聚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如,认为改革开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性质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的了;改革开放不彻底,应该全盘私有化和全盘西化等。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批驳错误观点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个春秋。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彰显了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批驳错误观点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既没忘“老祖宗”,又开辟了“新境界”,彰显了理论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一些政策和措施是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资本力量过于强大、非公有经济占很大比重、贫富差距过大,等等。甚至有人妄言,中国改革开放搞的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相关论述和设想。马列经典理论不是教义和教条,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是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一再强调,他们是“不断发展论者”,对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次,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如何在发达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要和具体的时代实践相结合,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当成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这样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还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因为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这就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老祖宗”,又不断开辟“新境界”。
再次,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等于就是搞资本主义,而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外开放就要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为了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对此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
最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论成果相继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彰显了理论创新精神和理论自信。
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路,彰显了道路自信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看法无疑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首先,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的过程。应当承认,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惯性,而且这种体制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问题是这一体制未能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改革的要求,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形成一种体制性障碍,必须加以改革。
其次,苏联改革和解体的惨痛教训,又证明了改旗易帜的邪路绝对不能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改革逐渐失控和变味变向。在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号下,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放弃党的领导,推行多党制,动摇了党的领导地位;推行军队国家化,放弃军队领导权,自毁长城;不能正确对待历史,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党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导致思想混乱,动摇执政根基和合法性,最后导致苏联共产党偌大的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
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从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是合乎党心民意、顺乎时代潮流的英明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好、走得对。
最后,改革开放使中国探索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早期一些西方国家,曾通过发动军事战争或掠夺殖民地等方式,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走的是一条新型的现代化之路,适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就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彰显了制度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政治改革滞后造成的,因此需要搞全盘私有化、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作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中国搞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政治上绝不搞西方那一套。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自改革之初,为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就明确要求,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苏东剧变后,邓小平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把青少年教育好,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推进和全面进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强调要搞好顶层设计,要有战略定力,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防止犯颠覆性错误,体现了对中国制度的充分自信。
其次,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GDP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
最后,要正确面对和科学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障碍、风险和挑战,甚至也会出现各种失误和错误。例如,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中不平衡问题,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司法和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医疗中的看病难看病贵、住房中的房价过高等民生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一是要积极面对,不讳疾忌医,理性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分类和具体成因,认真分析哪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哪些是改革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哪些是政策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和“交学费”问题,哪些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乱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认真探寻方略和对策。二是要看到党和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积极态度、坚定决心、有力举措和政治智慧,逐步完成了一系列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明显和实质性的成效,甚至根本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
文化实现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彰显了文化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落后的文明。他们以殖民文化为荣,宣扬西方中心主义,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用以评判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主张全盘西化。实际上,这是一种数典忘祖、食洋不化和文化、文明不自信的表现。
首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表明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和生命力,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中华文明是相当成熟和处于引领地位的文化形态。但在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文化自卑现象。特别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些中国人妄自菲薄,甚至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从语言、生活方式到观念、体制和制度,都要求全盘西化。这种文化自卑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一直存在于一些中国人心中,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沉淀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底气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园。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再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和提升了我们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的强大底气。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的体现,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需要倍加珍惜和发扬光大。
最后,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观念、价值、思潮相互交融、交汇和交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传统的经典名著、气功、武术、京剧、美食、中国节日等被外国人感知和欣赏,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国际会议、高端论坛、峰会上,中国是绕不开的热门话题,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理念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