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海外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海外视野>>正文
      
陈希:论梅茹耶夫的社会主义观
来自: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11/12   点击量

 进入2000年后,俄罗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逐渐复兴。梅茹耶夫作为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思想复兴的代表性人物,试图从文化哲学视角入手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重构,并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文化空间”。这样的解读方式相当于重新整理了马克思文本内部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结构顺序,强调了人的自由活动,即文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优先性。

  一、物质富裕还是精神自由

  对于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主义究竟该怎样理解,在梅茹耶夫看来,这个答案只能是马克思自己所明确规定的那样:社会主义是关于“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理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之上。对社会主义的一切阐释的出发点只能是这里。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理解马克思的关键,从本质上讲就在于理解马克思所判定的,必须要予以消灭的现存状态究竟是什么。梅茹耶夫认为以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的革命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将这种状态理解为: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化或是受资本主义压迫的落后国家深陷于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

  经济上的困顿、物质上的贫瘠在20世纪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资产阶级也借由各种主动的妥协得以保存下来并继续壮大。因此,梅茹耶夫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将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为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经济危机、物质匮乏、分配失衡问题的理论,那么马克思就仿佛被包装成了一名先知,而每次预言的落空都无疑是在透支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挖空了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存在的基础。在梅茹耶夫看来这些理论诠释曾一度帮助无产阶级成功地建立了国家政权,并为马克思的理论突破了现实限度,但同时也遮蔽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其他向度。

  梅茹耶夫认为社会主义寻求的支持者实际上是对自由具有真正追求的人,这种自由包括但绝不限于物质财富方面。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需要给出关于实现人的自由的解答。经由这样的视角转换,梅茹耶夫指出马克思揭示的需要被消灭的现状实际上指向的是人的不自由的现状,对人的自由问题的讨论构成了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间的内在线索。

  梅茹耶夫认为马克思对于自由问题的阐释实际上是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尽管承认自由理念的重要价值,但是始终与自由主义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尽管马克思的论述起始于此,但梅茹耶夫认为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进行了双重的改造。就第一方面而言,马克思认为自由观念不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产物,其内涵与实质根植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之中。而就第二方面而言,马克思认为个体自由得以真正达成的共同体绝对不是仍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就此梅茹耶夫指出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人通过向自身本质的复归,使得个体自由与个性自由在人类共同体中得到实现。因此他将社会主义理论或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保证人在历史中生存”。

  二、资本财富还是文化财富

  梅茹耶夫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归结为对人的真正自由的阐述与追求。并且他尤其强调个人只能将自己真正视为人类的一员,视为历史性的人类的一分子时才能借助恢复自身的全面性而得到自由。梅茹耶夫认为这个原则应该成为我们阅读马克思文本的一个核心性的总原则。而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的文本实际上是在解决究竟什么才能使得人与人真正平等、自由联合起来这个总问题。

  梅茹耶夫认为对马克思的解读应该深入文化这一层面。社会主义为人类打开的是一种文化的空间,也正因如此,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还是简单取消市场实际上都已经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反面。梅茹耶夫同样认为文化是人的自由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真正自由的确证,文化及其诸种表现形式则反映着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而相应的文化的空间则是人得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也正是如此,尽管文化一词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的直接出场不多,但在梅茹耶夫看来,以文化为线索解读马克思的思想并非一种牵强附会,马克思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哲学。总体来说,梅茹耶夫指出马克思将人的自由问题的现实性奠定在现实的生产劳动性质的转变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就是怎样。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指向一种内在逻辑的崩塌,最终使得其生产出来的不再是资本形式的财富,而是文化形式的财富,这种形式的财富不再是为私人占有,而是为社会所共同享有。

  梅茹耶夫指出,回到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要批判的不仅仅是平均分配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更为深刻的地方在于,马克思认为哲学家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思维陷阱中,总是要求对财富分割式地占有,似乎分割成了平等的必要前提。然而对财富的任何形式的分割都难以做到量的平均,而且如果再考虑到个体需求之间的差异,那么质上的平等更是难以实现。

  就此,梅茹耶夫认为我们要跳出这样的思维惯性去重新考虑人与人平等的本质。他指出马克思对于自由的界定已经提示我们,“不是在每个人占有什么权利中,而是在每个人存在的权利中”寻找平等。

  三、保持对抗还是继续等待

  以上的分析勾勒了梅茹耶夫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思想。而观察他的理论诸环节不难发现,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起始于对暴力革命的拒斥与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反思。正因如此,他试图在马克思思想中找到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以解决人的自由问题,又可以避免以往的历史教训。为达到这样的一种目的,他不得不去调和新康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作为由文明的此岸向文化的彼岸进行跨越的桥梁,淡化辩证法的意义,甚至对马克思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意义的论述采取一种无视的态度,最终将结论落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上使得现有的资本逻辑最终崩溃,文化的空间才得以自然开启。这种理论阐述最终使得梅茹耶夫的社会主义观呈现出一种无革命亦无革命主体的特点。

  梅茹耶夫认为应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避免使其被意识形态化。而这也与他拒绝革命的思路相一致,以至于在梅茹耶夫的论述中只有不自由的人而鲜有阶级对立出现。与此同时,梅茹耶夫认为之所以出现意识形态化,是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本身。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自己的学说确立为科学社会主义,即旨在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相区别开。而后者的特征在于它仅能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并对客观事实加以扭曲。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分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马克思却进一步宣布无产阶级作为毫无自身特殊利益的阶级,以其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学说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科学。就此梅茹耶夫认为马克思是在尝试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相融合,但在现实的革命实践中这种融合往往走向失败,甚至走向斯大林主义。

  综上所述,在梅茹耶夫看来,社会主义具有二元化模式:文化创造优先,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并将两者的关联寄托于一种历史必然性之上。梅茹耶夫仍然保有新康德主义的理论框架,而这也使他对社会主义的重构与马克思的文本最终呈现出貌合神离的状态。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