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李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意蕴
来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3/02/26   点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发展,是“要无条件地掌握”的完整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方法论,既是实践概括、理论总结,也是精神反思的结果;既是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基于新时代发展实践的本体论,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反映,深刻体现了贯穿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它们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体现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中,为我们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金钥匙”。

一、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和新时代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求解放的世界观,是人民的理论。人民至上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丰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集中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理论。

人民至上全面体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观。把江山与人民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造,对马克思主义“江山”观、人民观具有原创性贡献。“至上”意味着最高、居于首位,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关系的集中揭示,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置于的高度和位置,也揭示了其与其他理论的根本不同。正像毛泽东曾讲过的,剥削阶级也讲“爱民”,但“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封建统治者的重民爱民不过是手段,他们居高临下,“爱民如子”,所谓为民只是一种施舍。商鞅把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比做铁工和铁、陶工和土。铁工和陶工把铁和土捏造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做自己的马一样。国王宣布人民是他的私有财产,只不过表明私有者就是国王。”尽管西方启蒙主义者宣扬人本主义,但是在私有制度下,其根本的关系不可能改变,民主选举只是为掌权而存在的工具,而掌权更多的是为了控制资本而非服务人民。而我们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员则是人民的公仆,正像习近平一再强调的:“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人是在人民之中的,而不是在人民之外,更不是在人民之上的。一切为了人民是理之所在,更是情理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所在。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坚定的信仰,我们才能把人民置于心中,把人民利益摆到“至上”位置。“国民议会的会址是在人民群众中,而不是在什么由大块石头砌成的建筑物中。” “人民江山论”使江山社稷刻上人民的印章,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誓言,也是承诺。对共产党人而言,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责任,更是追求的价值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都不落下”、抗击新冠疫情“一个都不放弃”,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写照。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强调:“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全力救治,人民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全力保护。“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至上”的内涵,也是价值的最高追求。“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也是一个个体。需要我们将心比心,倾注感情,不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把全体人民尤其是大多数普通群众装在心中。因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也是根本立场所在。

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书写人民至上。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民主不是某个国家、某种社会制度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用八个“能否”阐明了民主是什么,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关于人民是不是实现了当家作主,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真正的民主并非停留于字面、止于形式,而是重在落实,看过程更要看效果。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马克思在批判把民主和普选权看做万能的这种流行病时强调,依靠普选权来治理国家就像绕道合恩角时迷失了航路的海船水手一样:他们不研究风向、气候,不使用六分仪,却用投票来选择方向,并宣布多数人的决定是不会错的……采用每人发一张选票然后统计人数的普选制来达到目的,无论怎样也是下策。正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的:“波兰国会里规定:不论通过任何政治方案时,都必须得到每一个议员的同意。就是因为这种的自由,波兰才招了亡国的灾祸。”从中我们更加认清了西式民主的本质,也更能体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要义所在。

二、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自立首要立的是精神。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信。二者是相互包含和统一的,都是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认识越深入,才可能越自信;自己越自信,也就越自立。自信自立不仅是自尊自强精神的体现,也是坚守信仰信念和理想价值的集中体现。

自立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成功道路是其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习近平强调,中国国情就是我们最大的特色。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矢志不渝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注解着: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奋斗前行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自信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来自对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信的是真理,信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信的是人心向背。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行,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只有这条路而没有别的路,能够引领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得到实践证实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源自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艰辛探索,源自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源自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以这种自信“观”世界,不仅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也让我们更客观。这样的世界观是自信的写照,更是我们思想、精神的升华。

人民的自信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信任是统一的。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的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爱德曼全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政府近五年的信任度在所有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益普索发布的全球社会凝聚力、幸福感排行榜中国均位居第一。唯有“信得过”,方能“真自信”。正如在一定意义上拥护“两个确立”也是“四个自信”的体现,二者是统一的。这一自信哲学,是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必然结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必然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再总结、再认识,是精神反思的总结,也是中国人“精神主动”的一次升华。

三、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是立足现实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辩证统一的必然结论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表达了这一理论形成的思想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真正做到守正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守正首先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一切文明之精华和精髓。在这基础上的创新,是结合实际的应用,是在实践中的创造。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守正创新的内涵和实质。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必然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同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一道前进的。发展一定要在坚持中发展,坚持也是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条主线。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包括所谓“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同各种所谓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历史。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针对法国工人党思想混乱的状况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是有统一标准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与“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其很多论著就是对所谓“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比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专门用近1/3章的篇幅批判了封建和资产阶级等所谓的社会主义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守正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脱离了坚持的正确方向,必然是盲目的发展,创新也会失去灵魂;没有了基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理论也必然成为僵化的、教条的理论。正像习近平强调的:“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只有真正坚持,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这是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历史中得出的重要理论逻辑。

“两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必然结果,要继续在守正创新中深化“两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标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近代以来,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和以“西化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尽管观点不同,但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全盘肯定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西化论”因为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深刻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集中体现。要让“马克思说中国话”,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就不能脱离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守正守的就是不能让理论创新创造脱离实际的、历史的、文化的土壤。既坚持古为今用,也实现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类发展之大道,承继中华民族精神之伟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是责任和使命,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两个结合”的路径,也是守正创新的要求。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质,标注了这一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哲学上理解,问题导向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道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肩负的使命决定其必须立足现实问题,直面时代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本”所在。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正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和鲜明特质。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不论是科学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是实践各项重大战略部署等,问题导向贯穿发展始终。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方法论,也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问题从实际中来,解决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直接反映。只有坚持一切从具体实际出发、从客观现实出发、从时代需求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制约发展的“卡点”和“瓶颈”问题;只有立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回答,我们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比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习近平2020年3月在浙江舟山港口调研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问题后提出的;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成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我们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推动历史前进。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如果说坚定自信是实力和信念,那么忧患意识则是清醒和战略。这两者是统一的。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百余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功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几乎逢会必讲风险防范问题。风险是潜在的问题,有着两种可能性的存在,当我们意识到其存在,便可以因势利导,使风险向着有利于我们的可能性转化。这也体现了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忧患意识,就要坚持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

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敢于答题的担当和解题的本领。担当是党的干部的必备素质。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要求我们要全面具备敢担当、真担当的决心意志和出实招、求实效的能力本领。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没有任何退路。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实践和实干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久久为功,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党和人民事业大厦中“最坚实的钢筋”。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概括,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工作,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系统观念的结果。

一是强调系统观念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关于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涉及336项改革,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此,习近平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各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必须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比如,在抓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系统性思考,就是在普遍联系中进行思考,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既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二是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算综合账、算总体账。习近平指出:“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实际上,也是算系统账。实际生产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看一域而忽略全局,只看一时而不管长远,只看收益而不计代价,在做好“加法”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发生的“减法”,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是强调统筹力。比如,强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再如,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四是强调相互关系的作用力。包括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的关系。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正如恩格斯晚年一再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上层建筑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习近平关于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论述以及在相互关系中认识其决定作用和反作用关系的思想,是运用系统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

五是强调通过系统看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习近平提出的大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等都是以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的体现。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大势,善于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放在“一盘棋”上谋划,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六、胸怀天下是态度境界,也是我们认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世界”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境和价值意蕴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天下”表征的是整体,具有“天下无外”的含义;“天下观”作为一种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从大处着眼,从大看小、从远看近的辩证法,体现了“以天下观天下”的理想和情怀。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宽广胸怀和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历史观。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至今日,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引领性。“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也有着共同的价值,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绝不是“普世价值”。宣传西方“普世价值”论者,把价值主观化、实用主义化,“对我有用”就是价值,否认了价值的客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这也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追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自身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发展中来定位和认识。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和世界关系认识的必然结论。因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己之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寻求美美与共。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思考和明确本国的发展方向,也要思考和明确同他国、同世界的相处之道。”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将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这一理论精髓,要做到“两个统一”。一方面,要把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把世界观方法论与立场观点方法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明确论断。其意义不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区别,而在于说明其理论的作用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如若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这一理论的对立物。这也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缘由和根据。马克思当年明确宣布:“所以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不是教条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真理在这里,下跪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一定要成为方法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因为它来自实践也必然回到实践,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世界观。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完整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一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实践中创立发展起来的,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中国实践发展的世界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还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其立场观点方法是统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运用其世界观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形成创新理论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结果,也是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把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一个整体来深化学习。这是我们学习应有的态度要求,也是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要求。

(作者简介:李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