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杨煌: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与追求
来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2/03/07   点击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共同期盼。我们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孜孜追求共同富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党的十九大对共同富裕进一步作出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纲要》对这一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落实《纲要》要求、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将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什么是共同富裕?回顾历史可以给我们启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人们最为乐道的是治世、盛世景象,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从历史记载和历代文人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经济繁荣、物阜民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同时还往往伴随政治清明、国家一统、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但这种繁荣盛景,在时间上往往是短暂的,富裕程度也很低,共同富裕更是难以企及。

历史告诉我们,富裕水平不仅直接体现生产力的水平,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的状况。“共同富裕”,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来理解。“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社会财富拥有的数量;“共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共同富裕,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人类古老而长久的向往。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和“大同”的状态,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100多年前,面对“中国今日民穷财尽,所患在贫”的现状,孙中山先生孜孜以求,致力于振兴中华,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使国家走向富强、民族实现振兴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要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列宁也讲到,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我们党始终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共同富裕”的概念第一次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即1953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该决议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的美好目标。同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9551122日,《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这样写道:“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这一表述,直接把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更进一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结合在一起,深化了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是发不发展生产力、要不要富的问题,而是少数人富还是多数人富的问题。这不仅升华了共同富裕的理论,更开辟了共同富裕实践的新途径、新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八个明确”就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十四个坚持”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一是提出了目标责任。201211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重申了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廓清了发展目的。2015821日,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明确了实现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体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五是界定了实现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六是规划了实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

二、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成为争取共同富裕的时代写照。中国共产党人在该阶段始终把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和以土地革命为重点的经济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当家做了主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好日子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从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农民合作社,中国共产党人把千百年来力量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初步探索。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消灭贫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大三线”建设从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西部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社会事业方面,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形成了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制度,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了有集体经济支撑的互助性质的初级保障体系。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这一时期,我们对于共同富裕也有过不正确认识,在实践上走过弯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那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这一思路和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收入差距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距离,贫富不均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两极分化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中国会不会因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给出答案:“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并且认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并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这既为我们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后,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希望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中国出现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次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并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同时,落实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战略,启动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提出要“努力形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而且采取了更加有力措施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特别是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按照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要求,把共享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2020年,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建党100周年时,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党领导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贫困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普遍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

20201123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具有标志性的日子。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212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部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世界什么问题最大?”这是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同志的发问。答案当然是吃饭问题。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Acheson Dean)断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事实最有说服力: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人们的绝大部分收入已经不是花在吃上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过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的问题,今天有了骄人的答案: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海底深潜、大飞机制造、航空母舰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共同富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小康不是“数字小康”“图画小康”,而是全面的小康,是实实在在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同向发力、全面进步,让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变化。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覆盖近10亿人。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是我国十几亿人口从摆脱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未来发展目标时,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推动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也是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疑问的重要举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为了摆脱落后局面,大力发展生产力,要求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拉开收入差距,这是符合时代特点和阶段要求的。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因此,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在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成为一些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口实。因此,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这项工作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推动共同富裕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和根本要求。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2019年和202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经济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5年,我国将会跨过12700美元的门槛,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一个高收入的国家。但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到,从全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70多年间,绝大多数从中等收入冲击高收入的经济体,“门槛效应”突然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结在一起,使其经济发展突然失速,被挡在了门槛之外,最终未能如愿升级。这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由于经济体量不断壮大,我国近年的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再维持以前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已不切实际,尤其是我们人均国民收入刚刚超过1万美元,正是向高收入国家冲关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100年来最严重的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叠加交织形成的巨大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今后数年人均国民收入必须保持适当增长速度,才可以顺利跨越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和格局上存在着巨大差距,仍然有“老百姓幸福感跟不上”这一问题,大量社会成员还处于较低收入水平。从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看,如果没有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就难以实现从中高收入经济体到高收入经济体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共同富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收入差距长期保持高位,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使社会分化加剧。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体现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也等待破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共同富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扩大消费是需要牢牢把握的战略基点,其前提就是人民群众要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但当前消费拉动比较乏力,总体消费率不仅长期偏低,而且纵向来看存在整体下降趋势,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2000年前后,我国最终消费率高于60%,其后持续走低,直到2010年后才逐步回稳,在2019年达到55.8%。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罕见下降,比2019年下降3.9%,最终消费率降至54.3%。因此,我国扩大消费存在较大空间。在当前特定环境下,扩大消费更是一项重要工作。消费乏力从根源上说是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意愿的相对下降,背后是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过重。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把共同富裕落到实处,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更好的人力资本基础;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强化社会保障,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消费支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坚实市场基础。 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执政党能否有效实现所代表群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新华网推出的“今年你最关心的事——2021全国两会热点调查”中,“收入分配”位列第一,再次成为网民最关心的话题。收入增长牵系民生福祉,收入分配事关千家万户。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才能始终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稳如泰山。

五、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什么?其实践要求是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顺利行进的保证。共同富裕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分配问题;既有制度问题,也有发展问题,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要求。

共同富裕,就是摆脱贫困的过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共同富裕才会一步步成为可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共同富裕,就要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做大“蛋糕”。而不公平分配“蛋糕”,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是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统一。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富裕为基础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的要求,共同富裕也就有不同的内涵。物质财富的充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精神生活会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处在较低收入国家行列时,小康目标更多聚焦于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指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精神因素、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凸显,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和生态等就成了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共同富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全面体现,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环境宜居宜业,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体现。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不是平均主义。低生产力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只能是共同的贫穷,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是一段深刻的教训。共同富裕本质上包含国民的“总体富裕”和全体人民“共享富裕”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共同富裕作为普遍富裕,强调“共同性”,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少。共同富裕与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紧密相连,往往用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中等收入者占比、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基尼系数及居民收入流动性等指标来综合判断。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代名词。一方面,让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形成一套社会公平的权利保障制度和分配办法,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能“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另一方面,不能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更不能劫富济贫,要在公平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允许一定合理差距,以激发社会活力。

共同富裕是过程富裕,有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不会一步到位,也不可能同步富裕。一个时期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规律的尊重。同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不可能是同一个速度、同一个标准实现共同富裕。各个地方要根据发展目标,从现实和可能两个方面,分阶段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不能借口情况特殊无所作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层层下达指标,急于求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共同富裕的层次也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摆脱贫困,从一定程度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六、推动共同富裕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共同富裕涉及方方面面,一些因素和关系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如果处理得好,共同富裕就顺利推进,处理不好,共同富裕的实现就会发生挫折。

一是要处理好两种所有制的关系。共同富裕属于分好“蛋糕”的事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建立于私有制的社会,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能够促进共同富裕,反而呈两极分化之势。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了物质财富的富裕,有可称得上完善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资本至上,财富和收入巨大差距始终难以缩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对金融资本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所致,但实际上仍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导致的资本拥有差异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正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加剧了资本拥有差异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形成被2011年占领华尔街者所称的“99%”与“1%”的社会结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梳理数百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数据,得出由于资本报酬率(r)超过经济增长率(g),收入不平等一直在拉大的结论,破除了人们对做大“蛋糕”自然能分好“蛋糕”的迷信。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国家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效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力成为被雇用的商品、剩余价值由资本占有而导致两极分化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证实这一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实现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一奇迹的创造背后,是我们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其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我们过去发展成就的制度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可靠保证,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当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联系在一起,与公有制为主体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经济有根本区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基础。在当今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所有制基础,是我们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切实体现到政策措施各个方面的制度保证。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作用。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保障和提高政府对收入差距的宏观调控手段和能力。在实践中让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公共品责任,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把一定比例的企业国有股权划转养老保险等政策,已经直接地作用于收入分配调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允许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行员工持股,这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员工持股改革目标有利于“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好其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关系。分配方式取决于所有制的形式。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能够有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允许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生产活力的体现。这一分配制度既激励崇尚劳动,鼓励劳动创造,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要处理好劳动、资本等各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关系,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使各种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有一些人以为,经济增长会自然带动解决收入增长问题,但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都出现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警示我们需要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来解决。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还是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往往是通过市场经济作为中介来实现的。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市场机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特征和运行特点。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把市场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与所有制、分配制度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其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弊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具备政府强力调节收入分配的条件,可以动用国家力量进行收入再分配,处理好劳动、资本等各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关系,并针对市场失灵,发挥政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统筹推进所有制、收入分配调节、社会保障的完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为自觉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更好驾驭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提供领导保障。

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基础。生产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收入分配的内容、规模。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为公平分配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力量源泉。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同时,效率和公平又有矛盾的一面。效率原则不会自动地实现公平;公平原则也不一定会促进效率的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效率原则的实现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公平原则的实现则要靠政府的调节。任凭效率原则发挥作用,有可能导致人们收入差距扩大,进而威胁社会公平,最后也会妨碍效率提高;公平原则过度就会导致平均主义,从而会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现实依据。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具体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并且强调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指导,要把发展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机统一起来,把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主张由分配环节扩展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把公平与效率更好地统一起来,促进共同富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物质的积累使我们有了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的条件和基础,而思想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更增强了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推动共同富裕,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价值追求,不仅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进入新阶段,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切实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共同富裕,就要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探索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

推动共同富裕,就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共同富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能够享受高品质生活上。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精神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高层次和新形态,也是共同富裕的目的与生动体现。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创造更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切实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扎实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构建安全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共同富裕,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长效体制机制,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限制,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强化对困难人群的就业支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在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各类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完善再分配制度。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新形式,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设计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统一的慈善财税政策,积极推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有机融合,适时出台遗产税、赠与税等新政,营造人人向善的社会氛围,激励引导企业家等高收入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以使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格局更加合理。

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城乡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实现进一步发展。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多措并举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GDP的比重,逐步缩小行业的收入差距,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不断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又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水平吊高“胃口”。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创造,鼓励劳动致富、勤劳致富、智慧致富,在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提升收入和财富水平,激发人们干事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中早日实现。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