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贺武华 张志坚: 习近平“四位一体”青年教育观探析
来自:         发布日期:2021/01/04   点击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通过发表讲话、开座谈会、给大学生回信等形式表达了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涵盖“青年学习观”“青年修德观”“青年实践观”“青年成才观”在内的“四位一体”青年教育观。“四位一体”青年教育观体系是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思想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梦的现实背景和青年思想实际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有关青年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细微精神;既有境界高度,也有情感深度;既有时代气息,也有生活韵味。新时代深刻领会与正确认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对于增强青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推动新时期青年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育观之“修德”篇:“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修德既关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也是一言一行的点滴素质问题。习近平曾以“穿衣服扣扣子”来形容青年思想价值养成的重要性,“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青年修德观映射《中庸》里的“慎思”,即在慎独的基础上理性地思考。“慎独”讲求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是通过自律和自省,自觉控制个人欲望而达到的一种修为境界。在古代,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就崇德、尚德,强调“有德于民”“止于至善”,其中德育内容的精髓就蕴含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生“八德”之中;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一种“德”,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个人之德的统一,是国家和民族深层力量的积蓄,“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修德观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不仅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更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为领导干部讲授政德课时,强调了政德作为影响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在肃清党内政治生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代青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防止沦为腐朽道德文化的沉渣,促进青年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人无德不立。习近平的青年修德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道德观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创造性发展,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青年“为何要修德”“要修什么德”以及“如何来修德”的问题。在“为何要修德”问题上,习近平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着重强调了青年道德养成的重要性。从个人层面上讲,青年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又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力者,青年时期正值“三观”确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加强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对于强化青年理论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意识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上讲,作为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骨干力量,践行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坚力量,青年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磨练高尚的道德意志,才能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3]在“要修什么德”问题上,习近平强调青年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仅要做到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首先,青年要常修锲而不舍的创新之德,“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4]。其次,青年要常修遵纪守法的自律之德,习近平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年轻干部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最后,青年要常修大公无私的奉献之德,“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5]。在“如何来修德”问题上,青年修德观从学习、自律、实践三个维度上展开论述,如《礼记·中庸》所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首先,努力学习以知徳。学习是青年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通过学习,青年不仅能够获得智慧,辨别善恶美丑,还能陶冶情操。其次,严于律己以树德。青年要树立底线意识,远离“圈子文化”,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如《论语·为政》所言,“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最后,勤于笃行以践德。青年要不拘小节,“多积尺寸之功”,从点滴小事中完善自身的内在修养,并将其外化为个人的践行标准,才能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步调统一。

  二、青年教育观之“学习”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青年学习观映射《中庸》里的“博学”。“博”首先意味着知识猎取范围之广,学习钻研程度之深。其次意涵“博大”和“宽容”之髓。《礼记·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在于学,学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也是调节国家命运的隐性杠杆。在勤学的基础上,不仅要专攻博览,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做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时还要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不忘初心,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来构筑内心的精神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进程,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青年学习观,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青年“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为何学”强调的是学习的导向。首先,以学益智,提升工作本领。如宋叶适《送赵几道邵武司户》所倡:“书多前益智,文古后垂名。”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青年唯有把学习作为个人的一种职业技能、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习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望实现。其次,以学修身,提高鉴别能力。习近平曾提到,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境界、脱离低级趣味,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认知、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准确的辨别能力。最后,以学增才,积累实践经验。《荀子·大略》有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不仅是青年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青年为了繁荣党和国家事业应自觉承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学什么”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容,是青年学习观的主体内容。首先,学习的内容要“专”。青年要多读马列、学原著,按习近平所要求的,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6],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其次,学习的内容要“深”。青年要学习党史、国史,深入了解党情、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深刻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不断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再次,学习的内容要“精”。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中华人民立根固本的精神脊梁,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青年提供了丰厚滋养。广大青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力和国家软实力。最后,学习的内容要“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定位催发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要求青年不断更新学习理念。无论是在与青年代表座谈,还是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抑或是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习近平都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告诫青年时刻以革新的姿态来引领前进的步伐。

  “如何学”强调的是学习的技巧,是青年学习观的方向指引。首先,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青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向为指引,才能规避知识的异化。习近平指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其次,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一要“勤”。青年要珍惜韶华、勤奋治学、刻苦钻研,“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7]。二要“恒”。青年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8]。要静心守志,专心读经典,知其所以然。三要“问”。青年要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好学精神,勤于思考、勇于求问、善于求问。学习只有懂得善于倾听、躬身下拜、借力借智、学而不倦才能求得真知识、真学问。四要“行”。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年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自觉做到知行统一、情理兼修,才能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青年教育观之“实践”篇:“务实笃行,矢志有成”

  青年实践观映射《中庸》里的“笃行”。“笃行”首先意味着做事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意味着做人要虚怀若谷、忠贞不渝、意志坚定,“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要途径,但并不意味着认知可以代替实践,只有将认知投入生活中,通过“亲知”来检验,才能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当然,知识的学习也不是仅凭自身动手操作就可以掌握的,广大青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躬亲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促进思维的发散、知识的吸收,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认识论思维。

  “务实笃行、矢志有成”。“笃行”作为治学的五法之一,是青年修德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习近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和新时代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光明前景,科学地揭示了青年成人成才的实践渊源,指明了青年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解决了青年知行关系的辩证问题,为助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的青年实践观具体分为精神内核和时代内涵两部分。首先,青年实践观的精神内核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既强调学习与立志,以知促行,又强调崇尚实践,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分为真知和浅知两个层次,浅知只能证明逻辑的正确性,不能导致直接的行动,它只有进入知觉深层才能形成真知,才能用心感受到它的真切,领悟到其中的知行智慧。其次,青年实践观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第一,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定格在浅层认知上,必须坚持从理论与实践双向维度上同向而行,既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其内化为青年的精神追求,又要于实处用力,将其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第二,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教育广大青年要树立群众生活理念,扎根群众基层实践,完善群众工作内容,通过行动来深化思想自觉。他鼓励青年通过扎根农村基层来锻炼自己,并认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9]。第三,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对于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来说,“两学”是必修课,既要学习党章党规,又要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做”是讲究实干,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培育实践情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10]新形势下,广大青年践行“两学一做”就要发扬善思善学善为之风、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创业之风,为营造良好的作风环境和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

  四、青年教育观之“成才”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青年成才观发轫于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青年的历史地位与精准定位的理性认知。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看,青年既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又是历史发展的引领者与开拓者,作为“人民友谊的生力军”和国家壮大的后备军,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从时代进步的主要任务看,当下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青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弘扬者,理应走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引领中国特色潮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1]

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由首要方向、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三大体系构成,分别从青年修德、学习、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涵盖了青年理想、青年奋斗、青年学习、青年自强、青年心态、青年志趣等各方面的内容,是对青年修德观、青年学习观、青年实践观三者辩证关系的凝练与升华。首先,修德是青年成才的首要方向。青年道德是由知、情、意、信、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知与情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需要青年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来习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生活态度、价值认同,做“理想型”“学习型”青年;意、信、行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需要青年通过道德品德的锤炼来习得。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道德观念,将道德认知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行动指南,做“奋斗型”“实干型”青年。其次,学习是青年成才的基本要求。青年学习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学习决定着青年的政治敏锐程度、思维视野宽度、思想境界高度,没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作向导,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作铺垫,青年是难以成大器的,唯有具备了志存高远的信心、始终如一的恒心、忘我求索的决心,才能书写出无愧自我的华丽篇章。最后,实践是青年成才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青年实践的过程也是确证自我创造主体性、明确自身生存的目的与价值意义的过程。广大青年立志成才,只有立足社会实践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只有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2]。

  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学习观”“实践观”“成才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有关青年教育阐述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成才观在青年教育观理论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对青年修德观、学习观、实践观起着统领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完整的系统性;修德观是青年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是青年成才的方向导引;学习观是青年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是青年成才的核心内容;实践观是青年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是青年成才的根本方法。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继续学习习近平关于青年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对于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新时代不断孕育新使命、提出新要求、催生新挑战,青年仍需一如既往发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干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前进精神,“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钻研精神,扎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4][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6]崔唯航.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说中国话语[N].光明日报,2017-05-17.

  [7][1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4-30(2).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