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黄蓉生 丁玉峰: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来自:         发布日期:2019/09/10   点击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主要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治国理政的现实要求出发,就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严整的红色文化内容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必然构成。学习研究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对于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价值源义: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揭示红色文化形成根源和本真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论述了红色文化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揭示了红色文化的形成根源和本真要义,建构起系统而完整的红色文化内容体系。

(一)红色文化的形成根源

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2]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3]11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省调研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4]这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红色文化形成的实践、理论和文化根源。

首先,红色文化的形成有其丰富的实践根源。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抗战精神是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形成的,等等。可见,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是分不开的,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直接承载者。其次,红色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斗争的历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正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由此表明红色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即马克思主义。再次,红色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习近平关于苏区精神的论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抗战精神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等论述,充分凸显了红色文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是它的文化根源所在。

(二)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

2009年11月,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5]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苏区精神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2]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6]47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阐明了红色文化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揭示了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

关于红色文化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强调,“红船精神”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7]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8]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9]8-9,等等。这些精神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开拓新路,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关于红色文化体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0];“‘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8];“伟大长征精神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9]8-9,等等。这些精神是对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充分体现。关于红色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习近平强调:红船精神体现了党“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7];苏区精神体现了党“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2];沂蒙精神体现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11],等等,这些都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品格风范。

二、引领价值: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

价值从本质上讲是事物间需求满足与被满足的一种关系,引领价值是指一事物满足指引和领导另一事物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的人民观,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坚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政治立场,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需求,指引和领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个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在于其奠基于何种理论基础之上,承担着怎样的学科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主题在于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姓马”“姓共”,这是其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在理论方位上归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其创新发展的遵循所在。同时,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等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增添了有益养分,成为学科理论大厦的重要奠基,打牢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础,规制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开展。

(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人民立场

作为具有鲜明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之根本,直接规定着性质,决定着为谁服务。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区别就在于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服从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因而人民的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也是其最大的政治立场。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井冈山精神有“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求胜利”,长征精神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沂蒙精神有“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为人民谋幸福。将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过程中推进学科创新发展。

(三)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根本上规定了一个学科如何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对待研究对象以及把握学科的发展规律,指引着学科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门培养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其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对于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掌握学科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本身就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不断吸收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将学科建设和发展深深地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回应重大现实和理论关切,解疑释惑,形成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涵养价值: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具有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重要功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378,通过文化浸润、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可见,文化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具有助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筑牢理想信念精神支柱、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重要价值。

(一)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道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发展必然服从并服务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需要,传播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4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属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涵养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此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就有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用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武装人们头脑,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价值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筑牢理想信念精神支柱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高度凝结与鲜明呈现,直接关照人们的精神世界,集中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内涵,如红船精神体现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井冈山精神体现的“坚定执着追理想”,长征精神体现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着和不懈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教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政治定力,抵制各种诱惑,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离不开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故事、渲染的抒情等方式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文化的滋养,启迪心智,提升品位,陶冶人生,进而不断积淀思想、储备知识、修身养性,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同时,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多样的文化形式呈现,附着在一定的文化资源上,如遗物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文学作品等,具有极强的感召力,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

四、指导价值: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原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是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集中表达,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解决“用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指导利用好红色资源解决“用什么培养人”的实践问题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中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承载了革命精神的各种要素的总称,从其呈现上看,主要有实体形态、信息形态和艺术形态,承载了革命先辈们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用什么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生动范例。利用好红色资源,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用什么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就要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品,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推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对红色资源不断挖掘、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掘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借用一定的载体,有效传递给受教育者。打造代表性红色精品,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注重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召开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举办红色资源成果大赛等,打造一批既有理论厚度又兼具时代气息的红色文化精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鲜活材料。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6]335,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红色资源,依托新型网络技术,创新对红色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二)指导发扬好红色传统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实践问题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中的“红色传统”,是指党在“政治上的、组织上的、工作作风上的一切好的东西”[13]507,主要包括政治上坚持人民的立场,发扬民主,忠党爱国等;组织上坚持党领导一切,组织严密,思想建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工作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等。这些优良红色传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什么样人”的实践问题提供指导。发扬好红色传统,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要求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打造红色传统主题活动,树典型立榜样,使红色传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新传播方式方法,要在传播过程中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现实需求和接受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红色传统。例如,随着游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VR)等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可将红色传统设计为游戏的形式,模拟红色传统形成的艰辛过程,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红色传统的形成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红色传统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传统。打造各种主题活动,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仪式,丰富主题学习形式,营造浓郁的学习红色传统氛围,使受教育者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红色传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树立典型榜样,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特别是找到受教育者身边的榜样,使红色传统更加具体形象、可模仿、可实现,有效激起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传承红色传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投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行列中。

(三)指导传承好红色基因解决“为谁培养人”的实践问题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中的“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先进理想信念为导向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表现为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正确的无产阶级政治性、思想性文化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流淌在血液中决定其根本性质的遗传密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不竭动力和精神之源,“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6]183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解决实践中“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传承好红色基因,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求高校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维度发力。做好高校顶层设计,要在传承好红色基因中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保证红色基因进入到高校的制度建设中。把好课堂教学关,要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着眼点,认真学习和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扫清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课堂之中,引导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好社会实践,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华章。

作者黄蓉生,丁玉峰,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