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孙来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来自:         发布日期:2019/01/19   点击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理论表征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引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具有深远而重要的世界意义。

  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民族在强起来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并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学说。从历史上来看,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原野上艰难跋涉300多年后,社会主义终于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这一飞跃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科学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性及其最终命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道义的超越,也是发展的超越,总而言之是文明的超越。《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一直成为指引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实现自由解放、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旗帜。然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既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凯歌高奏,也遭遇过苏东剧变的严重曲折。苏东剧变后,西方出现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社会主义还行不行”“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之类的疑虑。就在许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及在中国的前途命运多有担忧疑虑之时,邓小平同志坚定地告诉人们:“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充分验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论断。

  新时代中国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卓著,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伟大成就,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拓前进,就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在此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得到了许多外国政党领袖的肯定性评价,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如何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化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将进一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同时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道路选择的难题。曾经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模仿西方的制度设计、模拟西方的经济起飞路径,才能告别贫困与落后,走向现代化。然而,按照这种理论行事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顺利地走上现代化道路,反而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距离,普遍遭遇增长与生态、效率与公平、开放与秩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陷入贫困与依附的两难选择:要么依附于发达国家,以丧失自主、自尊为代价,结果是至多获得一定程度的依附性增长,但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要么选择自我封闭,虽然避免了依附,但这也难以给其带来较快的发展,难以助其走出贫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独特性。一个国家到底选择何种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这条道路是否合乎自己的实际。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人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时明确表示:不顾历史条件照抄照搬西欧发展模式的做法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到底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事实上,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启动时机、主动程度、发展速度,往往会对现代化道路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而言,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性,仅就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而言,它的重要特点表现为:既不走依附于他国的路,也不走自我封闭的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体现出宏阔的世界眼光、坚定的战略定力和根本的原则坚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借鉴意义。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认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度尊重人类文明发展样式的多样性,坚决反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输出。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当然,我们欢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事实上,中国人民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在战胜贫困等重大问题上的思路、方法、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此,圣保罗论坛执行书记莫妮卡·瓦伦特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顾了经济增长、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对拉美地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盖里雄·伊基亚拉评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因简单复制西方道路和发展模式而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俄罗斯《独立报》在评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经验值得那些希望加速本国发展、保持独立的国家借鉴。“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快速发展证明,中国经验对某些国家而言大有益处,值得践行。” 应该说,这些评价和看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贡献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不断发展的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深入开展治国理政新实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对推进全球治理的贡献;另一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揭示当前全球难题产生的根源。当前,全球治理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文明发展达到新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国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到底怎么了?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有人认为,当今世界的乱象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举例来说,就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而言,根源在于战乱、冲突、地区动荡。就国际金融危机而言,它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就世界经济发展困局而言,究其根源,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等原因所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积极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在人类交往高度发达、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当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给出的“中国方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发出强烈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呼吁,直面当前全球治理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明确提出了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奋斗目标,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平等协商的交往观,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摒弃丛林法则,坚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摒弃单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摒弃西方中心主义,坚持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摒弃不可持续观念,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方案促进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当前,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逐渐将理念转化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变得越来越真切、可感,并且得到来自五大洲的积极回响。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的价值规范作用。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这项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纳入联合国安全决议。联合国和一些国家官员表示,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广泛支持。联合国副秘书长、裁军事务高级代表中满泉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的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尼泊尔大会党中央工作委员会委员、前副总理苏加塔认为,在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