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深入探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和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于2013年9月24日在京主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王学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研究员分别致开幕词并发表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主任刘淑春研究员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近20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与会学者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与现实”这一主题,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及启示,国外共产党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李慎明在讲话中就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若干问题谈了几点看法。他首先回应了国际共运学界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即当前是否还能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谈到,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这里面提到了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说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现在有不少学者主张不再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能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不提,就不是真正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可以提的,只是应该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搞准确,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某些经济政策区别开来。
在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时,李慎明指出,当前仍在深入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的危机。此次危机虽被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但终因穷尽主要红利而爆发。未来二三十年,世界将一直处于一个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所导致的社会有效需求持续衰减,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乃至全球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将使得生产力中人这个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呼之而出,从而推动社会革命的爆发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表现。所以我们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至今仍处于低潮,并极可能还要持续一个时期,但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的复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不管任何人喜不喜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左翼思潮和社会主义理论都有所复兴,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先兆和先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为世界左翼思潮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复兴尽一份心力。
王学东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500年的讲话,着眼点是要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是要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一讲话是复兴国际共运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借这股东风,大力推进我国的国际共运史研究。要发扬国际共运史研究的传统,坚持四个结合,即研究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与研究当今现实问题相结合、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相结合。
樊建新在致辞中谈到,当今世界仍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尤其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格局变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以及世界各地反资本主义抗议运动的兴起,都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会停息。然而,我们期待的国际共运的高潮还远未出现,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阶级觉醒、阶级联合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就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中国,质疑社会主义、唱衰社会主义的力量还很大,反映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还很活跃,对下一步改革的错误主张的声音还很强劲,所以形势不容乐观。好在我们党是清醒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5日讲话中纵观社会主义思想500年的六个历史阶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精神上的“钙”,我们在埋头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同时,还要抬头远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能偏离方向等等。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是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共运研究事业的鞭策和指导,也是对我们从事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同志们的极大鼓舞。
一些学者就19世纪和20世纪国际共运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时,有专家指出,国际共运的历史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若干宝贵的借鉴:理论决定方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是实现使命的途径;制度生发活力,制度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保障;群众是“上帝”,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
许多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分别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有学者认为,20多年来,世界各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调整,在困境中拼搏,在变革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这一运动的最强音。这一运动从目标、策略、国际合作形式、阶级力量配置,到共产主义政党的组织形态、工作方式和方法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并呈现出多样性、渐进性、大众性的发展趋向。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看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资强社弱的力量对比,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这一切都需要国际共运学界同仁审时度势,深入研究,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既要韬光养晦,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又要有所作为,积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经验教训,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团结与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地位、影响及两者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要相互支援,但不能搞输出革命等对策性的建议。
关于加强学科建设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中,要明确学科归属,涵养学科意识,既要明确学科定位、学科性质,还要确立问题意识、比较意识、创新意识。有学者认为,现在是国际共运学科提升自身地位和作用的时机,学界应该整合力量,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体攻关。
刘淑春在研讨会总结中谈到,本次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至少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者们从当今时代、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出发,反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当前乃至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态势和前景、无产阶级政党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作出了分析和判断,体现了我们学科乃至研讨会本身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学者、尤其是资深国际共运的专家们从宏观角度阐释国际共运发展的大势,另有一些学者从微观角度就一国、一党、一个历史或现实问题深入剖析。但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学者们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探求事关国际共运战略和策略的共性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研讨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三是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学者们对国际共运历史的反思、对当代国际共运相关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我国与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力量的关系、如何推动国际共运学科发展的对策性建议,都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足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体现了国际共运学科服务国家、服务大局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张福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