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24日,由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校党委统战部和校少数民族联谊会协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进行学术研讨;二是进行换届,选举产生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新的负责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王勇教授,学会副理事长佟德富教授,副理事长伍雄武教授,副理事长史金波学部委员,副理事长赵智奎教授,国家民委人事司副巡视员赵崇明,国家民委社团办调研员艾军,青岛市民族宗教局马前进巡视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文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统战部部长张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军教授,党委书记司江伟教授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少数民族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哲学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一、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民族哲学成绩斐然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军主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王勇、国家民委人事司副巡视员赵崇明、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文喜别致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理事长王天玺发表了书面讲话。
王勇副书记简要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统战部、少数民族联谊会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能进一步拓展学校相关学科的研究,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并欢迎与会人员在六十周年校庆之际来校参加学术活动。
赵崇明副巡视员代表国家民委社团办肯定了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的成绩。第一,学会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难以数计。第二,学会组织搜集、发掘、抢救、翻译了大量学术研究资料。第三,学会的研究拓宽了我国学术研究的领域,填补了我国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王天玺理事长的书面讲话首先回顾了理事会过去五年的工作。他认为学会的学术成果斐然。不仅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而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伍雄武教授主持“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暨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以及正在承担的同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佟德富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赵智奎主编的《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下卷);《史金波文集》;石朝江著《战争与苗族》;朝克主编《社会和谐论》;宝贵贞著《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宝力格编著的《话说草原》;萧洪恩教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等等,并对即将选举的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学会副秘书长陈亚联受王天玺理事长和赵智奎秘书长的委托,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回顾了学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和不足,并对下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规划提出建议。
二、换届选举新老交替,学会注入新鲜血液
2013年是学会换届年。经过与会代表的民主协商,投票选举出了有104名理事组成的第五届理事会。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50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在50名常务理事中,选举了13名副理事长、1名理事长。
在7月23日的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中,傣族学者、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女士当选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导赵智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朝克教授等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哈尼族、苗族、达斡尔族、土家族在内的共13位学者当选副理事长。这13名副理事长,其中有6名是第四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这次当选后继续留任;7名新当选副理事长。这些副理事长的共同特点是: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少数民族哲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都是知名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又都是优秀的管理者。
学会秘书长仍由赵智奎副理事长(法人代表)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亚联副研究员等6位学者分别代表北京、内蒙古、云南、广西、新疆、宁夏地区当选为副秘书长。新一届理事会在学术性、民族性、地区性方面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新一届理事长刀林荫代表理事会发表讲话。
刀理事长指出:“我们是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哲学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衰提供着理论指导、智力支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思维,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神话和史诗中反映的哲学思维和智慧是丰富的、深刻的。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哲学、少数民族社会思想的发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民族的专家学者都应尽己所能,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的研究和学术繁荣,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服务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发展。
刀理事长还对学会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1.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来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和社会思想的总结和创新工作。30多年来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但部分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完整涉及,全面反映全国55个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系统之作也没有问世。这就需要学会及各位专家学者做大量的工作。应该由学会成立专家组,制定具体的方案,对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这一学科自开创以来到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编纂成果目录,遴选代表性的论文,结集专著内容索引,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出版成果汇要,扩大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促进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创新。
2.以开放的理念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研究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研究平台,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支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深入地去研究哲学与各民族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哲学与实现富民强国“中国梦”的密切关系,回应时代的呼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与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尤其是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学会和国外社会思想研究学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多方的交流,不仅让我国社会和学界了解少数民族哲学,而且还应让国际学术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真切地认识维系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力量。
3.以伯乐的精神来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研究队伍的发展工作。要积极承担年青学者的发展、培养任务,发现少数民族人才,吸引本民族的学者进入到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的研究队伍中来,不断壮大我们的会员队伍,让学会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研究人才的摇篮。
4.以务实的作风来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的研究工作。新一届理事会和各片区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要做好工作计划以及积极争取举办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搭建起国际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哲学思想的深层次了解,增进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交流。
5.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回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照顾,有为就有位。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新困难开展研究,学术研究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推动发展服务,贡献思想和智慧,为政府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分忧,为人民服务,让学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思想碰撞增进共识,思维启发剖析现实
1.少数民族哲学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朝克、白文娟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凝聚力提升的路径探析》一文中指出国家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源泉。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凝聚力,特别是实现国家凝聚力,不能仅仅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理解,应当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理解,这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凝聚力的提升应该从转变经济方式提升认同感,完善政治方式提升聚气感,推进文化方式提升凝魂感,加强社会方式提升幸福感,优化生态方式提升美好感五方面入手。
郭曰铎、张荣华的《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一种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认为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增进正能量。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不断推动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
王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哲学与社会思想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宗教研究
佟德富的《神话宇宙本原观初探》认为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神话和史诗中的宇宙本源观,并强调指出中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任何学科门类的历史,如果不包括或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都将是不完整和不系统的。
宝贵贞的《彝族毕摩文化的哲学意蕴》通过毕摩文化的世界本原论、创世观、时空观、鬼神观、生死观几方面来探析其中的彝族信仰智慧及其哲学意蕴。例如,“人和万物同源同等,共生共存,应和谐相处。” “人可以利用万物,但要遵守自然的规律,珍惜生命本身的价值。”
和金权在《形、魂、气的三元融合——试论纳西族“气”思想视域中的传统生命观》一文从纳西语及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传统民俗活动以及东巴古籍经典出发,分析了“气”在纳西族传统生命观中的基本表现,并因为纳西族形成一种“生命根源于气而又复归于气”的生命循环意识,以及“形、魂、气”三位一体、三元融合的独特生命本质观。认为“气”不仅是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范畴,也是纳西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观念。
萧洪恩的《事件隐喻与哲学视界:土家族哲学转型的传统及现代进程》论述了土家族哲学转型的传统及现代进程,指出土家族作为一个内陆而居而又人口较多、民族性强而又开放力度大、文化应对面广泛而又守持核心文化价值的民族,其哲学的转型,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转型,甚至对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波的《独龙族的原始意识与哲学思想萌芽探析》介绍了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的独龙族及其在漫长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原始意识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萌芽。赵沛曦的《原始崇拜中怒族的哲学意识探析》阐述了怒族原始崇拜的主要形式是自认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指出其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自然造人”、“灵魂不灭”等观念反映出怒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事物本质属性等问题的能动认识。
3.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伍雄武的《谈各民族哲学思想的关系》认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决定着各民族的思想关系。而思想关系,又会反过来对各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发挥引导的作用。中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多元一体”关系,其哲学思想上也必定存在这种关系。而思想、文化的“多元一体”,又会对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引导作用。
陈春燕、郭爽的《浅谈儒学对回族伊斯兰哲学的影响》指出儒学在回族伊斯兰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伦理道德上充分儒家化。回族伊斯兰学者用儒家的语言、儒家的思想完整地构造了回族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完成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
苏雪琴在《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特殊性及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充分考虑到多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并存、民族分裂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冲突、宗教价值观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西方道德标准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冲突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应该在价值多元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
4.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与民族地区社会建设
王中伟的《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失去土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提出要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发挥政府职责和加强社会救助等方面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王新明的《社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建设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创新。
冯波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并且在加强队伍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完善法制保障及整合民族文化等方面着力。
5.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乌峰在《蒙古族早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探讨了蒙古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象是天—地—人—动物—微生物—草之间的关系;形成条件是环境、经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蒙古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无形制度和政策、法律等有形制度多因素总和作用的结果。指出爱惜草原、珍惜生命是蒙古民族生态伦理的核心所在。
雷弯山的《造成风水画成龙——畲族的生态意识及价值》阐述了畲族的“人离不开水离不开树,要有山要有风”,“人莫与水争食”,“人莫与路争食”的生态意识及其在现实生活方式中的广泛应用。阐明了畲族生态意识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为民族的存在提供理论基础,更在于对我们当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绍青、原丽红《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指出少数民族的前现代化生活方式是生态化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生活方式遭到破坏。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现代化发展,第一是逐步建立新的现代化评价参照体系。第二,拓展视野,寻找新的生态观念的载体和宿主。
6.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
宫玉宽的《关于“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显性哲学和隐性哲学的问题上,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发育程度和发展程度不同,其哲学的显性和隐形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来说,往往从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中去总结和发现其哲学思想。所以从总体上说,少数民族哲学的隐形大于显性。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问题上,各个民族哲学的研究,应该采用相应的范式,主张“自己讲”,“讲自己”。在文化与哲学的问题上,民族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当我们说少数民族有哲学的时候,大多是隐性的。在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上,主张研究少数民族哲学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用民族划分来确定少数民族的哲学。另一方面,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一定要明确某个哲学家是哪个民族的,哪个哲学思想史属于哪个民族的,不一定都有意义。
四、谨记宗旨继往开来,开创民族哲学新局面
学会法人代表、副理事长、秘书长赵智奎教授所作的闭幕词中指出了学会的当前主要任务和今后发展前景。
首先是认真贯彻落实刀林荫理事长的指示,年底前要拿出满意的成果。其次,要依靠学会顾问,建立和老专家密切联系的通道,继续接受他们的学术指导。第三,积极筹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年内拿出两套可行的方案。第四,加强少数民族哲学学科建设,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朝着建立和完善重点学科方向而努力。第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群英荟萃、成果丰硕的会议。会议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运用多样的研究方法,集中展现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准。会议不仅深化了学界对于少数民族哲学的认识,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了思想和奋斗目标。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会议开得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