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推进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究,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在成都联合举办第六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本次论坛以“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主题,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毅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教授、山东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包心鉴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教授、中央党校科社部常务副主任秦刚教授、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裴泽庆教授、周治滨教授、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郭学德教授、山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高建生教授、中央文献研究室王骏研究员等近9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立足当前中国发展实际,围绕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展开充分研讨。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研究员指出,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澄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一是在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不能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是对实践和基层创新的充分尊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三是要认清改革战略和发展战略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战略的合理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四是改革方案要具体化、科学化,要建立起有效的改革推进机制,现阶段,推进改革的机制有三种,即试点机制、倒逼机制和评估机制,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推进机制建设,特别要注重评估机制的建立,以保障改革进一步深化。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教授说,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不是偶然的。他从少年时就在欧洲直接接触现代工业文明,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又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苏联,直接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探索,再加上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使他能够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把握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包容、吸纳与融合,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固有特点,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总目标和总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各领域改革的进程中,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法治建设是各领域改革的共同基础和交汇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教授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今天纪念邓小平的更有意义的方式。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改革开放,是两大反思的结果,一是对内反思“文革”,二是对外反思“苏联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它是活力之源。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现在的关键在于要形成改革共识与合力。要形成共识,首先要认清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可分为上下篇。现在开始的下篇,一是更注重公平正义;二是更注重处理深层次利益关系;三是更集中地攻坚克难;四是既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也更注重顶层设计;五是推进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六是更注重推进共同富裕。
在讨论阶段,学者们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展开充分研讨。有学者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找准改革的中坚力量和支持力量。有学者认为,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唯书唯上”思维。理论工作者要处理好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学者们普遍聚焦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且从制度角度、文化角度、观念层面、法治建设和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对推进各领域改革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最后,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韩庆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选在四川召开,是为了更有意义地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10周年诞辰,继承和发展他带领我们全党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一些有启发的见解。首先,关于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许多学者认为,邓小平带领我们党所开启的改革开放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做狭隘理解,它开放地吸收了人类共同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崛起中的文明自信。第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有的学者通过梳理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对其上下篇加以比较,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有了更清晰、更本质的认识。第三,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这是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相关的问题。不少与会代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给予充分关注。有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在“时空压缩”背景中进行的,因此我国一直强调“追赶”。追赶,首先集中体现在国家通过组织动员并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其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大蛋糕。”实践证明它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很有效。然而,这种“体制”也产生一些问题,一是社会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和社会创新活力相对不够,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相对也不够,具有影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二是容易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于是,怎样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阐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治理公共权力,为治理公共权力建构一种好的制度模式。第四,关于现代化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的总问题。在破解现代化问题过程中,要从事物发展的三种根本机制即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出发,形成分析框架。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问题。有的学者从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群众三方面来梳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还有的学者从性质和功能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第六,关于“问题导向”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论述。今天,我们应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研究路线,树立问题导向,合理跳出“左”与“右”的过度纠缠,使对“左”和“右”的过度关注走向对“重大问题”的关注,抓住一些关键性、命运性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要运用一些有用的思想资源来破解现实问题。第七,关于话语体系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们到要注重从革命话语向建设话语转变,以建设话语来思考当前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第八,关于党自身的建设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针对我们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与“四大危险”提出来的,对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标志性意义。我们党要把“坚硬的铁”给打好,自身必须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