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引导支持线下组织重塑传统社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武勇         发布日期:2016/07/02   点击量

图为第一届“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论坛现场。武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武勇)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腾讯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关注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话语体系以及研究理论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来自北京、重庆、上海等地的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虚拟世界:崛起中的新社会现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移动互联网的互嵌性进一步深入。探讨互联网及其人类生活关系的研究成为人类学关注的一个新的领域。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广绪说,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互联网同货币一样,是人类社会交往进化的需求体现。以往的关于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去中心性及连接性的增强,人类开始愈发地被中介,社会性交往会逐渐萎缩。实际上,互联网时代“社会现实”不再仅限于物理世界,语境的建立不仅发生在线上,同时也发生在线下。虚拟世界正在崛起为一种新的社会现实。

  提及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他认为,与西方国家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归就原因,主要与中国并没有经历充分发育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而是在一种压缩的现代性进程中拥抱新技术。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因此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经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近30年的讨论,还没有建立起作为常识的语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互联网人类学是一个新工具,透过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来探讨线上、线下以及虚拟、现实的关系。

    关注互联网下社会文化的“碎片化”与重塑

  互联网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话语体系、社会组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次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探讨互联网时代社群、社会行为的新现象,关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重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黄少华就认为,网络空间的匿名和不在场的特点,常常导致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往往不是导致共识的构建,而是导致不同群体已有信仰、观点和价值趋向进一步强化,从而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不仅体现在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之间的激烈争论甚至相互攻击,而且还体现在相同观点形成共鸣,相互激励,从而推动相互对立的观点进一步走向极端,使得虚拟社区中的族群认同,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向阳则通过“PM2.5”、“雾霾”这一生僻的专业术语到街头热词的转变,探讨网络如何重新塑造着我们的身份。他指出,网络空间正成为人们寻找情感能量的新场所,“雾霾”是城市生活遭遇的集体困境,正是这种集体感情的汇集,使得网络互动仪式最终成为政府和市民之间一种新的情感连接方式,在这种互动过程中,“雾霾”这样的符号更新了我们的身份,也成为凝聚着集体情感的文化符号。

  来自中山大学的尚书则通过对“二次元文化”的探讨,认为通过合理的支持与引导,对网络线下自组织的发展与壮大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存在着被重塑的可能性。他认为,网络组织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中,它所建立的真实空间集结了拥有一套共享的内部文化逻辑与规则体系的成员,并使他们建立起一个远离文化冲突和金钱关系的亲密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这个极度碎片化的当代社会中的人们从“单一、松散和陌生”的社会关系从新走向“符合、紧密和熟悉”。我们或许会迎来一个重建的“人性化”共同体,也可能是一个重拾传统社区意义的人性化时代。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