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正文
      
张立龙:家庭化与去家庭化概念界定与测量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6/10/28   点击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政策在国际上逐步受到重视并作为一个独特的政策领域发展起来。有关家庭政策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家庭政策的变化、结果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家庭政策也逐步以一种概念化的方式更加系统地融入福利国家的理论体系中。家庭化(familization)与去家庭化(defamilization)概念正被用于福利国家体制比较的研究中,以解释国家如何看待家庭成员之间的财务责任和照料的相互依赖性,并试图将概念进行操作化测量以描述不同国家之间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程度的不同。然而,目前关于家庭化和去家庭化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且对概念进行可操作化测量的研究仍然存在种种弊端。

  为弥补这一不足,德国汉堡大学洛曼和扎格尔在《欧洲社会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视角下的家庭政策:家庭化与去家庭化的概念与测量》(Family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of familization and defamilization)。作者首先对以往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讨论,将家庭化和去家庭化概念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产生时期、整合时期、关键的评估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提出去家庭化政策和家庭化政策的定义。作者认为,去家庭化政策是福利国家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规制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照料和财务责任的相互依赖性。同时,可以用去家庭化来捕捉不同家庭政策对家庭成员之间性别和代际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影响,进而描述政策带来的性别和代际之间特定角色的变化。家庭化政策则是通过家庭政策来确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女性依赖于家庭获得生活来源、孩子依赖于父母的看护、父母依赖于成年子女的照料。总体来说,作者认为,一个国家既应有去家庭化特征的政策,也应有家庭化特征的政策;同时,一个国家有相对多的去家庭化的政策,也并不意味着其家庭化的政策就少。

  在对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作者对家庭化和去家庭化测量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和深入分析。在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程度的测量问题上,作者认为政策对性别和代际之间相互依赖性的介入程度应当予以考虑;并进一步指出,在政策层面而非国家层面上的测量更加适宜去捕捉一个国家内部和不同国家之间家庭政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的指数,并利用21个欧洲国家的数据,从不同维度分辨出了不同的家庭政策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张立龙/编译)

 
© CopyRight All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电话:0792-8312099  传真:0792-8312099
Email:shxtxyjzx@jju.edu.cn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编:332005